互联网应用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安全?(转载)

太平洋在线下载 151 0

  CoverMe,一款“机关重重”的主打隐私保护的IM产品

  2014-06-24 10:49:59 来源: 36氪(北京) 有0人参与分享到

  如果说我不需要一个私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高的IM工具,那说明从我这里流通的信息不够重要,大部分人应该都跟我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微信用户。但有那么一撮需要保证信息高度机密性或私密性的用户用的是像 CoverMe(可信)、Tigertext、Wickr之类主打安全的产品。后两者我没能上手试用,目前CoverMe是我见的最“机关重重”的产品了,它核心是要尽可能把信息控制权留在信息发出方手里,并以各种“障掩法”保护信息不被本人以外的第二个人看到。

  成立已2年的CoverMe在美国有150万用户,全球其它地方有50万用户,其创始人魏松祥告诉36氪,目前使用CoverMe的主要有三类人,一类是律师、金融界人士、医生、记者等专业人士,二是希望保存私人文件的普通个人,三是那些就是不愿意让各类大公司获取自己信息的Geek什么的。一份商业计书,收购文件等等不想对方传出去都可能用到CoverMe。它已拿到天使投资,龚虹嘉也是其投资人。

  据魏松祥介绍,CoverMe采用的军用的256位AES二次加密算法。其控制信息走向的手段主要是让信息发送者销毁接收方的信息,能够针对每个信息接收者设定不同的信息安全级别,不管是文字、图片还是更复杂的文档都能单方面销毁。显然这种形式的阅后即焚跟SnapChat模拟面对面交流的目的不一样,看来出于不同目的使用一种产品机制设计元素着实有趣。如果对方试试图通过截屏保存某方件的话,发送方会收到一条通知。

  将来CoverMe要开发的企业版更是一个信息控制中枢,除了有一套适用于员工的权限分配机制外,企业方还能够从源头上销毁任意接收方手机上的信息,比如那些马上要离职的员工。这算是BYOD趋势及移动办公的一个回应吧。

  这还不算, CoverMe的重重机关多得让我有点瞠目,这些目的主要是防止信息被自己以外的人偷窥。用户可以设置多套密码,每个密码进去后看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;对于那些“特殊人物”发来的信息,用户都可用一句暗号为之做伪装;它甚至有另外一款App为之作掩护,这有点像金蝉脱鞘,摇一摇手机CoverMe就会化作一个新闻阅读器。在CoverMe应用内使用浏览器的话,用户可以保护自己的浏览记录不被服务商获取,而且还一键享受VPN服务。这些功能都是高级版CoverMe才有的,每月付费5.99美元,目前付费比率8.5%。

  有趣的是,CoverMe还有类似虚拟运商一样的服务,用户可以在App内使用多个真实的电话号码(呃,仅限美国),每个号码对应不同的人际圈子,这是考虑到人际关系膨胀的情况下对私人空间的保护。用户哪个号码不想用了直接删掉别人就联系不到自己了。

  种种使用场景大家自己联想吧,政界、商界、传媒界,一千个用户有一千种用法,总之是不愿意被人看见自己的信息。

  魏松祥曾创办过Webex和盛维新世纪两家公司,后者是个远程教育公司,卖给了华为。在华为工作的期间,他发现华为人从不在电话里交流任何重要信息,这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从隐私出发做IM产品。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考虑,CoverMe核心技术在美国开发,3团队成员来自思科等大公司。客户端在南京开发,共有20多人。

  

标签: 隐私 转载 互联网 保护 应用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